上海“摆渡人”:以车为家,吃百家饭,“哪里需要我就过去”
原标题:一线丨上海“摆渡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摆渡人实习生彭钰滢 上海报道 晚上8点,上海41岁的家吃菜鸟物流货车司机杨春波结束了一天的奔波,返回网点公司休息。饭里 “今天晚上给自己开了个小灶。需过”杨春波清点着眼前的摆渡人食物,“自己没法做菜,上海就从公司食堂里的家吃小店里买了些熟食,和一罐啤酒。饭里”说罢,需过他猛喝了两大口。摆渡人 这是上海他这一个月以来吃过的最丰盛的一顿餐。从3月9号开始,家吃杨春波就开始住在自己的饭里货车上,以车为家。需过这样做,方便他及时响应公司派发的运输任务。 像杨春波这样在上海疫情前线四处奔波的货车司机不在少数,来上海跑货运已经十三年的孙良德也成了物资“摆渡人”,在货车上睡了二十多天。 面对这座几乎静止的城市,他既熟悉又陌生。 一部车,“哪里需要我就过去” 繁华的上海,在四月的第一天正式按下暂停键。 “以前天天堵,现在没车、没人,还是人多的时候感觉舒服一点。”在孙良德的眼里,疫情下的上海仿佛成了一座“空城”,这样的景象他从未见过,心里甚至有些不踏实。 包括孙良德等货车司机在内,构成了这座城市跳跃不息的脉动之一。 由于无法出门,居家隔离的上海市民们掀起了团购热潮。此外,来自外地的保供物资,一趟接着一趟。于是,这些运送物资的货车司机,串联起了上海2500多万人口生活运转的轨迹。 高强度工作,是孙良德、杨春波在疫情期间的常态。他们每天都会提前一天接到公司的运送任务——负责人会通知第二天何时去接单,送到何地,联系何人,每天运送的物资和地点都不一样。 孙良德所在的车队主要负责“助老”任务,即物资配送地点大多为养老院,或者老人社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到他时,孙良德刚结束了政府部门派发的给养老院运送中药的任务。 在这次任务中,他总共需要将两千袋(每袋含几十小包)的中药进行装卸,送至全市范围内的十四家养老院。 孙良德表示,装卸工作基本都是由自己负责落地,如果货物特别多、特别重,会请相关单位派人员协助一下。 然而,有时候一项物资运送任务并不能当天就完成。比如这次中药配送,十四家养老院位置跨度大,分布浦东、浦西两地。而且,孙良德需要严格遵守零接触的要求,自己把货物搬下车,在门口摆好、拍照,由地点负责人进行清点,再交付,配送进度并不快。 “大概需要两天才能全部送完。”孙良德说。 除了完成助老物资的运送任务外,孙良德他们还需要随时支援其他运输需求。 “现在严重缺运力,物资配出来了,不送也不行,哪里需要我就过去。”孙良德解释。 与孙良德同属一个车队的杨春波,这几天接受了给上海各区运送保供和防疫物资的任务。 孙良德和杨春波“住”在车上已经一个多月了,公司也为他们准备了宿舍或酒店,但是包括他们在内绝大部分货车司机们都选择以车为家。 “住宿舍和酒店都不够方便,在车里才能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时间调度是一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孙良德担心酒店人来人往,存在感染风险,“万一我感染了,运力就损失了一个,公司填补也很麻烦。”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安排的确是最优解,安全、高效而且习惯。 “这样的生活对于我们跑货运的人来说,本来就习以为常。”杨春波说,如果平时你在高速服务区看到一个人拎着热水瓶或提着一个篮子走来走去,那一般都是货运司机。 百家饭,“交警也给我送过餐” 通常,货运司机都会在上车前准备一个背包,按照天气准备衣物、鞋子等日常用品。虽然有所准备,但遇到天气热没法洗澡时,就只能用毛巾擦一擦,而遇到下雨天,就干脆忍一忍。 这段时间,孙良德每天都会在出发前接两桶水放在车上。近期,上海的气温较高,一天下来,桶里的水温都能在车里“闷热”至体感温度,并不觉得冷。 然而,洗澡还可以靠擦拭身体过渡,能否正常吃顿饭,才是最近一段时间孙良德和杨春波面临的共同难题。 “现在封控的地方太多了,原先拿钱就能买到吃的,但现在关键是你有钱也吃不到东西。”杨春波颇为无奈,他知道,现在是特殊时期。 不求一日三餐齐全,一日两餐对他们来说也是奢求。为了解决果腹问题,孙良德储备了一些方便面。由于不能随时接到开水,他“发明”了一种吃法:将方便面拧碎,放到餐盒里,撒上调料包,加满矿泉水,一碗“汤面”就做好了。 而对杨春波来说,一天最难受的时候,就是走到有些地方,“什么都没有,水也没有,吃的也没有。”因此,“吃百家饭”倒成了他们行车途中最大的慰藉。 有时候,孙良德、杨春波经过饭店、养老院或者小区时,会有人给他们递来盒饭,这给货车司机们带来了足够的感动。 “我们天天在路上跑,想吃口热乎饭真挺不容易的。”孙良德说道。不久前发生在安亭的一件事情仍让他动容。 以前,身为货运司机的孙良德看到交警,总会有些紧张,害怕罚款违章。在疫情这个特殊期间,他明显感觉交警对于这些货车司机“温柔”了许多——只要看到他们是拉物资的,交警在例行检查完通行证件后便会迅速放行,能包容的尽量包容。 “前两天,我去安亭附近的医院做核酸。正好恰逢饭点,我就把车停在了医院附近的一条小路上。”孙良德没想到,一行几辆货车刚停没多久,警车就来了。 但令孙良德感到惊讶的是,交警在得知他们来做核酸后,并没有违停罚款,反而问了一句,有没有吃饭?“没过一会儿,交警就从车里拿来了盒饭。” 从一天一趟,到一天多趟;从八小时工作制,到长达十八小时的奔波。孙良德、杨春波这些城市“摆渡人”以车为家,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并时时被自己的家人担心、牵挂。 孙良德的家人在老家江苏,天天都打电话叮嘱他注意安全,甚至劝他回家去。 “他们说现在上海疫情这么严重,不行就不做了,回小区里边休息。”但孙良德坚持着,“还是要做的,公司现在能跑的这几部车,我不做的话,好多事情就做不了。” 休息的时候,孙良德除了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就是刷刷上海的新闻。 “每天都在盼解封,有时候看到路上感觉人突然多了,就在手机上查查是不是解封了。” (作者:曹恩惠,实习生彭钰滢 编辑:张伟贤)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广东一医院开设“世界杯综合征”门诊 出诊医生:半天有近20人就诊
- 德媒分析:欧盟为何错失拉美机会
- S.A.S. DRAGON将于10月7日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1港元
- 穆迪确认金地集团“Ba2”公司家族评级 展望调整为“负面”
- FTX欠前50大债权人近31亿美元,拟出售或重组部分业务
- 央行领导班子迎新:57岁农行行长张青松出任央行副行长
- 工信部杨蔚玲:工业互联网是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合作重要领域
- 上半年亏了10个亿,纳入港股通后快狗打车股价飙升近40%
- 曾经“风口上的猪”,历经10年猪八戒网再冲刺IPO
- 7天不玩游戏,小心删数据!中消协点评网游六大霸王条款
- 2025年规划产业规模5000亿,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迎重大风口
- 2022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发布:总研发费用超万亿,这家企业排名第一
- 北京市朝阳区149家保供超市、3500余个便民网点加强生活必需品供应
- 陆正耀再战咖啡市场,新故事如何打动资本
- 小米汽车公开自动驾驶系统专利 可兼顾效率和安全性
- 工信部: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落实做大做强数字经济部署
- 美媒:荷兰抵制美要求限制光刻机对华出口,“我们要捍卫自己的利益”
- 套路营销、强制搭售,银保监会提醒消费者防范这些行为
- 国防军工景气度依旧 板块活跃走高 机构:板块业绩有望实现30%以上增速
- 10年涨了66倍,教资考试报名人数跃升至1144.2万!如何解决年轻教师住房难?住建部发声……
- 搜索
-